车行至宁波象山松兰山海边,扑面而来的海风里,似乎都透着年轻的气息。
9月20日至27日,2024“青年与海”人才科技周在象山举办。白天,背着双肩包的青年创业者、学者穿行于各个会场,新产品、新创意、新观点激情奔涌;夜幕降临后,沙滩音乐,喜剧魔术,每一个场景都搭建起了年轻人顺畅沟通的平台;一场在松兰山万人草坪隆重上演的“鲸夜show”,数百架无人机在夜幕中绘制出致敬人才的图案,展示着人才与城市共振、热爱与向往同行……
从2024“青年与海”人才科技周的活动口号、物料设计、内容设置,都能看出宁波象山这座滨海小城,正不遗余力地向青年人才展现出满腔热忱。
青年是主角,海洋是舞台。
“青年与海”这个名字,是80后象山县委书记包朝阳亲自拟定的。他说过,《老人与海》的故事讲的是坚韧,而象山更需要“青年与海”,来体现一个城市的张力。活动各项细节,他也不厌其烦地过问。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被包朝阳视为“头等大事”,“我们本地的大学生出去一火车,回来只有一卡车,对我们来说,一定要把人才吸引进来,这是象山的未来。”他说,象山开展“青年与海”人才主题活动,就是想给广大青年才俊一个施展抱负、成就梦想的平台。
“象山从上到下对青年人才非常重视,可以说是在举全县之力吸引人才。”象山县委组织部一名干部告诉澎湃新闻。
立足海洋,对于象山来说是必修课。象山海岸线长度、海域面积、海岛数量、滩涂面积分别居浙江全省第一、第二、第四、第二,堪称全省海洋资源第一县。
可以说,象山不缺海洋资源,但缺人才。
人才资源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和最大变量。让一个地区的发展发生变化得靠人才,否则对于象山来说,海洋资源永远只是海洋资源而已。
澎湃新闻在采访中接触的干部、一线工作人员都不避讳谈及象山是座“小县城”,以及与周边地区相比存在哪些劣势。“从全国看,象山地处长三角,有区位优势,但放在长三角,象山是有交通短板的。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海洋,一定要差异化发展,用海洋资源吸引人才,‘万物开源’,就是把海洋资源充分转化为海洋经济。”象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常务副主任张沉忠表示。
一场活动撬动一个城市发展。在象山,“青年与海”人才计划被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与长期政策,而连续举办到第三年的“青年与海”人才科技周也已经取得成效:打响了品牌、链接了人才、推动了工作。“展示了象山海洋城市的价值和无限可能性,为助推象山未来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象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微燕如是说。
青年们为什么来象山?
出生于1992年的韩正树,五年前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家乡象山。在他看来,在宁波市区与象山之间似乎有一道结界,从繁华都市到山海小城,“但象山又不是与世隔绝的,是城市与远方的完美平衡。”
读研时,出于家乡情结,韩正树就以“空间活化及地域再生设计”为课题,对象山进行了研究。回到象山后,他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设计师一起成立团队,致力于将设计理念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作品。
坐拥最美北纬30度海岸线的象山,是韩正树这样艺术设计类青年最好的“画布”。
去年,象山发起了一场“青年与海”驿站设计竞赛,面向海内外设计精英公开征集滨海环岛风景道沿线19个驿站的设计方案,收到了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院校学子的70多组作品。
韩正树是竞赛组织者之一,他也没想到,一个县城的设计竞赛竟能吸引到这么多设计界人才参与,“事后他们告诉我,是象山丰富的山海资源,激发了大家的想象力。”
随后,象山一直在努力留住这群因海洋而来的年轻设计师们。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他们目前已成立“青年与海”设计联盟,将以人才和艺术的力量,与象山形成更多的化学反应,撬动城市进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澎湃新闻翻看近三年象山人才科技周发布的“青年与海”城市合伙人名单发现,他们几乎都与海洋产生了链接:
90后创业者范景润,自主研发国内首台壁挂式波浪能发电设备,并成功下海发电,为海上智能设备、通讯设备、监测设备以及小型海洋平台供电,其技术从波浪能到电能的转换效率达到了50.73%,为全球经过第三方权威机构认证的最高值;
信风海洋科技创始人宋贵霆博士先后在德国、新加坡留学,他研发的新一代国产替代海洋气象导航系统研发及应用“海上高德”,采用海洋气象数值预报、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视化、海洋遥感、物联网等技术,解决了海洋气象预报更高时空分辨率、更高预测精准度以及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的问题;
还有“三个月亮”主题海岛民宿创始人梁哲锋,投资8000万元一体建设运营海岛度假项目,将古渔村成功打造成高品质酒店并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美学设计出圈,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
……
以海的名义发出主动邀请
象山的“揽才”之路,其实有一个从相对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多年从事人才引进一线工作的象山县委组织部范陆驰科长记得,最早来象山创业的人才,不少是自己循着海岸线“摸”进来的。
朱文荣在海外留学时所学专业是浒苔研究,只因导师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了象山,他便自己找来,果然在象山的一个小渔村见到了满是浒苔的滩涂。2006年,他怀揣打工赚下的10万元到象山创业,从事海藻养殖、加工、出口及产品开发,第一年就成功打开了销路。
如果说朱文荣的案例,属于倚仗着天然海洋优势“等”人才上门,那现在的象山明显已经切换到主动出击模式,“以海的名义邀请你”。“之前不是说人才工作不重要,而是没有像现在这样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我们现在能感觉到,全县都在铆足劲抓人才、抢人才。”范陆驰说,人才引进工作虽然辛苦,但全县上下形成了共识,工作推进起来会顺利很多。
象山很“急”但也耐得住性子。“科研有自身的规律,企业成长也需要时间,我们尊重所有真正的创业者。对于县里确定的目标,认准的项目,我们真心帮,耐心扶。象山有耐心,让人才和城市一同成长。”县领导的这席话,全县人才工作人员深感共鸣。
一边是把自带的海洋标签做大做强,形成核心竞争力;一边是围绕海洋经济吸引人才,持续吸引青年人才、服务青年人才——象山正千方百计创造青年与海洋双向奔赴的条件,“青年与海”人才计划已被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位战略与长期政策实施。
这些年,象山以海洋资源为核心,推动城市发展,使之整体成为吸引年轻力量的磁石。
在象山有一个说法是,整座城市都在深度“讨好”青年人才,尽力不遗漏每一个细节。小到高中生:连续两年,象山官方举办了“世界再大,象山是家”礼遇全县高中毕业生活动,为他们办起盛大的“青春派对”;广至“六子生态”:不断完善人才关心的“位子、票子、房子、孩子、圈子、面子”,构建一流人才生态。
今年5月,县委书记包朝阳在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表示,要跳出人才看待人才,坚持“不能躺赢不甘躺平、有所作为有所不为、宁可试错不可错过、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坚守人才工作首位战略和长期策略,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努力开创象山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
“人才,是一把打开海洋宝库大门的‘金钥匙’。”包朝阳在今年“青年与海”人才科技周期间表示,象山将秉持“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理念,持续打响“青年与海”品牌,以海洋经济为主题、以青年人才为主角、以创新创业为主线,围绕海洋科创、海洋文旅、海洋生态3条跑道,迭代创新更多更具海洋味、年轻态、未来感的活动场景,推动象山转身成为青年才俊近悦远来的“星辰大海”。
从“千帆竞发”到“万物开源”
2021年底,象山开始谋划并探索实施“青年与海”计划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奔赴象山的山海,逐浪而行。
象山高层次人才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22年打破12年无自主培育国家级人才的僵局,2023年申报入选6人,同比新增200%,创历史最好成绩。青年大学生引进方面,近三年来引进数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居全市前列。
象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人才办常务副主任张沉忠告诉澎湃新闻,相比于三年前,象山的产业更加聚焦,人才工作的路径也更加明晰了。
连续举办三年的“青年与海”人才科技周也在不断进化。澎湃新闻在现场注意到,本届人才科技周的重点从先前的宣传象山、展示象山、了解象山、走进象山为主,转到了体验象山、链接象山、扎根象山、成就象山为主,更加聚焦海洋经济人才招引、项目合作、产业落地。一方面,安排象山相关部门对海洋经济领域的重点人才、企业、科研院所提前走访,做到“叩门招引”,另一方面,整合全县海洋经济企业技术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和合作需求,“揭榜挂帅”广发英雄帖。
比如,本次人才科技周期间举办的中国·宁波(象山)海洋经济高层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上,10个基金投资项目和10个创新人才项目脱颖而出。这些项目密切结合当前象山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覆盖功能材料、清洁能源、海工建造、临港装备、现代渔业、海洋生物、滨海旅游、空海信息等产业领域,兼具“含新量”和“含金量”。
“从一开始的人才集聚盛会,到现如今的聚焦海洋产业发展,重点集结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未来独角鲸企业和未来独角鲸捕手三类群体,同步联通全国涉海类高校科研院所、海洋经济企业代表等群体,跳出象山看象山,为助推象山未来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搭建了合作平台,创造了合作机会,同时也播下了智库种子,埋下了技术合作和项目落地的可能。”县委组织部部长张微燕表示。
以人才为支撑持续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象山已初步尝到甜头。
数据显示,近三年,象山全县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2%,GDP占比从28.6%提升至33.9%,引领带动象山重返全国百强县榜单。
从渔船“千帆竞发”,到海洋经济“万物开源”,成效已初显。但谦虚又务实的象山人说,“青年与海”是长期正确但不一定能够马上有明显成效的工作,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象山从未给“青年与海”设定最终去向,只为搭建舞台,留下广阔空间,满腔热忱迎接海内外青年才俊到象山谱写更多“青年与海”的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