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尔滨市天气晴朗、温度适宜,很多市民喜欢到室外享受秋日暖阳,却屡屡遭到小飞虫的侵扰。成团的小飞虫不仅落在衣服上,偶尔还钻进眼睛里,给秋游造成不便。微信公众号“新街派 生活报” 图
近一段时间以来,东北多地街头出现大量“小飞虫”漫天飞舞的场面,引发市民担心,甚至有人戏称“根本不能张嘴,一张嘴就‘饱’了”。
对此,哈尔滨、长春、齐齐哈尔、大庆等地专家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街头泛滥的“小飞虫”应为蚜虫,虽然烦人但对人无毒。
据微信公众号“哈尔滨日报”报道,很多市民发现,在哈尔滨一些街路或者小区庭院,近日出现很多黑色小飞虫密密麻麻地在空中飞舞,或迎面扑来粘在衣服上,有时又会落在颜色鲜艳的车辆或者健身器材上。
报道称,自然界中,蚜虫的种类很多,有黑色的也有绿色的,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而哈尔滨正好处于温带区域,气温和自然条件适合其生长,在哈尔滨组团出来浪的“小咬”基本都是黑色的。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市民会将它们误认为是蚊子,但从体型上看,它们比蚊子小了不少。
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院长樊东教授在接受生活报采访时也指出,目前,哈尔滨市区的小飞虫是蚜虫,并不是俗称的“小咬”。
樊东称,蚜虫平时生活在田间地头,是一种农业害虫。此前的蚜虫没有翅膀,只能爬行,到了春秋两季,它们才会长出翅膀飞行,为的是产卵越冬。目前这个季节,正是成虫找树木缝隙产卵的时节,城市绿化中的树木成了“目的地”。
对于最近蚜虫较多的原因,樊东分析认为,因为前期干燥少雨,气候适宜蚜虫生长,尤其是最近蚜虫长翅了,寻找越冬场所,人们能注意到了,所以感觉小飞虫多了。其实每年都有蚜虫的这种大“迁徙”,只是不同年份数量上有一定差异而已。
报道指出,有人称这些小飞虫为“小咬”,其实并不是,“小咬”学名叫蚋。如何分辨蚜虫和蚋?樊东表示,蚋有一对翅膀,而蚜虫有两对翅膀,两长两短。蚋吸食人的血液,人的皮肤会红肿,而蚜虫则以植物的汁液为食,对人无毒。
相关人士介绍,每年秋季,蚜虫进入繁殖旺季,为了产卵和寻找越冬场所,有翅蚜便开始大量飞舞。由于今年秋季诸多条件都非常适合“小飞虫”的生存,导致其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微信公众号“鹤城晚报” 图
同时,多地专家还提供了应对蚜虫的建议。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眼科副主任田立朋称,蚜虫具有趋黄性,最近这几天出门最好别穿黄色或浅色衣服,并且戴眼镜。一旦蚜虫进入眼内,要多眨眼,千万别用力揉眼,飞虫被挤压破裂会引起眼球的强烈刺痛,甚至发炎。眨眼后蚜虫不出来,可以找身边的人帮忙翻一下眼睑,用干净的纸巾或者棉签擦除。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行,就要及时就医。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乐群院区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郑昌林告诉记者,“小飞虫”如果钻进耳朵的话,最好不要着急乱掏,可以用棉球轻轻粘出即可。如果“小飞虫”入耳较深的话,建议找专科医生帮忙。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林秀英表示,东北出现的“小飞虫”具有趋黄性,也就是说它喜欢附着在黄色的东西上,如黄色衣服或黄颜色车身等,建议市民在外出时,尽量不要穿黄色衣服。同时,由于“小飞虫”的个体非常小,很可能会飞到人体眼睛、鼻子、口腔里,所以市民出门时应戴上口罩、墨镜、帽子等,做好防护措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